香港人住得 憋屈在全世界都是出名的!人均最多14.5平,搁内地都不够放张床的元配网,可香港人偏偏就挤在鸽子楼里不挪窝,有人宁愿每天花两小时跨境通勤也不愿去深圳住 90 平大三居。
这到底是为啥?难道香港的鸽子笼有啥魔力不成?
香港人住得有多憋屈
香港人均居所面积161呎,换算成咱们熟悉的单位差不多就14.5平方米,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,内地城镇人均居住面积有381呎,新加坡也有323呎,香港这数字妥妥垫底。
而且香港住房种类那叫一个五花八门,从公屋、居屋到私楼,还有让人咋舌的劏房笼屋棺材房,光听这些名字就能感觉出居住条件有多逼仄。
港府给基层也是提供保障房的,大概30.7%的香港人都住在公屋这儿,公屋租金确实便宜,每月1000到3000港元左右,但申请难度可不是一般大。
收入和资产都得符合严格标准,超了就得补租金或腾房,现在香港一屋难求的情况特别严重,超15万个家庭和单身长者在轮候公屋,平均要等5.3年以上才有希望。
单身人士住的公屋一套也就10平方米左右,三居室最多不超过50平方米,不少只有30多平方米,我有个香港鞥有,婚后和家人住在三居室公屋,听上去也还行,可人家两口子生了俩孩子后,祖孙三代七口人窝在小房子里,空间一下子就显得特别拥挤,可就算夫妻俩联名申请新公屋,到现在都没排上号。
居屋是当年港督推出的居者有其屋计划的产物,现在约15.2%的港人住在居屋,居屋价格比市价低不少,社区配套也算齐全,但这里面也有不少门道。
出售居屋得补齐地价,所以很多业主不卖房而是偷偷出租,九龙半岛黄大仙区的两居室居屋的月租金能达1.2万港元,这和香港刚入职的文员或助理月薪差不多,居屋条件比公屋稍好点,一层大概8到10户,但空间依旧有限。
私楼就更有意思了,分成唐楼和洋楼,唐楼大多房龄超过40年,没电梯没保安,底层不少是商铺元配网,有些唐楼还被改成劏房,一套分成几个7到10平方米的套间出租,红磡那边稍微好点的劏房月租金至少7000港元。
能住上较新或保养好的洋楼的大多是中产人士,更高级的小区得换乘专线巴士或小巴才能到,山上或海边的高级洋楼里有香港人口中的千呎豪宅,可这所谓的豪宅其实也就90多平方米,可月租金能达8万港元。
这还不是最小的,香港还有世界独一无二的棺材房,一般只有两平方米,下面放床,其他生活用品只能放格子里或挂墙上。
但香港居住条件之差已经突破了底线,在很多人看来管采访已经小到没底线了,但香港还有个更差的笼屋,一个空间分成上中下铺,用全封闭铁丝网隔开,人就住在笼子里面。
香港可是个国际大都市,没想到人们的居住环境可能还比不上经济不发达的非洲,可为啥香港人还不愿意挪窝呢?
香港咋就挤成沙丁鱼罐头了?
香港挤成这样,土地供应问题绝对是关键,香港总面积1100平方公里,可约40%的土地都是郊野公园,按照现行法律这些地儿不能用来盖房子。
其实香港是有不少空置土地的,虽然岛的面积不大,也还能找到一些闲置的农地和棕地,可这些地开发起来困难重重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工业化后,政府没及时收回这些农地,现在它们一部分在地产商手里,一部分在乡绅和村民手里,还有些成了废弃工厂。
要想收回或开发得走漫长的谈判和法律程序,既得利益者不愿意放手,土地问题成了阻碍香港解决住房问题的大坎儿,更何况这里面还有些历史因素存在。
英国殖民统治时期,港府建公屋和居屋的阻力比现在小多了,上世纪70年代到回归前,香港每年能供应约4万套公屋和居屋,差不多45%香港人都住在这两种房子里。
那时开发商和港府合作,对沙田、大浦、荃湾工业区进行开发,建了不少私人房屋元配网,1997年董建华提出八万五计划,打算每年建8.5万套住宅解决高房价问题,结果政策一推出就遭到有产阶级和开发商反对,再加上金融危机之后楼价大跌,很多贷款买房的人成了负资产,计划很快就被叫停了。
2003年之后,香港公屋和居屋建设几乎停滞,对楼房有刚需的市民只能买私楼,可香港每年新楼供应量才1万多套,根本满足不了需求,房价自然是一路飙升,现在每平方米均价差不多15万港元,香港也成了世界闻名的高房价之都。
后来的特首们也不是没努力过,梁振英提出开发新界东北计划,结果一上台就遇到反国民教育运动,计划被有产权业主和激进环保组织反对之后进展的不顺利。
林郑月娥提出明日大屿计划,想通过填海绕开征地难题,又被大地产商支持的反对派以环保名义反对,除了既有利益群体之外,香港现有法律体系也更偏向土地拥有者,政府要是征地遇到问题,打官司就能拖很久。
还有土地开发模式的问题,香港的房地产模式既不是美国那种自由市场主导,也不是新加坡的以政府为主,而是政府失职和市场失灵结合在一起都怪胎。
就像抓蛇得抓头尾,土地供应和控制资产价格膨胀就是楼市的头尾,可香港两头都没抓好,土地供应上香港不像欧美那样谁都能买地盖房,控制资产价格上香港对房地产增值增税也没做到位,楼市问题也就这样越来越严重。
放着深圳大房子不住,香港人图个啥?
香港是正儿八经的国际金融中心,金融、贸易、航运行业都很发达,这也为这片土地提供了不少高薪岗位,2005年香港人月平均工资最少有2 - 3万港币,就算是服务业从业者月薪普遍也在1.5万港币以上。
而深圳的平均工资和香港比起来还是有一定差距的,虽然现在深圳工资涨了不少,但在香港从事金融行业的人收入优势还是比较明显。
很多香港人在香港工作,要是搬到深圳住每天跨境较明通勤是免不了的,每天来回要花两个多小时,虽说累,但为了保住香港的工作也只能这样。
而且在香港工作职业发展机会更多,接触的资源也不一样,这对很多人来说很重要。
香港的社会福利体系挺完善的,涵盖了医疗、教育、住房多个方面,在医疗方面香港居民享受的服务很不错,公立医院收费低廉,低收入群体能免费治疗。
要是在深圳看病,对香港居民来说可能就没有这么方便和实惠了,教育方面也是一样,香港的教育体系和内地有差异,很多香港家长更倾向于让孩子在香港接受教育,觉得这样对孩子以后发展有好处。
而且香港的住房保障体系还算是不错的,虽然申请公屋、居屋要很久,但一旦申请到租金压力就小很多,这也是很多香港人不愿意离开香港的原因之一。
很多香港人从小在香港长大,已经习惯了香港的生活节奏和环境,虽然香港地方小,但生活配套很齐全,不管是购物、吃饭还是娱乐都很方便。
香港人对自己的生活圈子有很强的归属感,要是搬到深圳,可能觉得不适应,有种背井离乡的感觉,一部分香港人对内地存在误解,觉得自己比内地人优越,这种心态也让他们不愿意选择到深圳居住。
虽然深圳的房价和香港比起来低不少,2005年香港40平方的房子,在深圳能换90多平的三居室,但生活中的其他成本呢?
在香港一碗面要80 - 100元,地铁从罗湖口岸到荔枝湾就要40元港币,物价确实不低,可在深圳生活成本相对来说要低,不过对很多香港人来说,收入高的香港人可能更习惯香港的消费模式,觉得在香港生活虽然贵,但也能接受。
香港是特别行政区,有自己的法律和政策体系,香港居民的身份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,这里的出入境方便,孩子以后升学也有不同的选择,搬到深圳住虽然离香港近,但在身份认同上,很多人还是觉得自己是香港人,更愿意留在香港。
结语
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,香港人宁愿住鸽子楼也不选择深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有收入和就业机会的考虑,有社会福利和生活习惯的影响,也有心理因素和身份认同的作用。
虽然深圳的房子更宽敞,生活成本也相对较低,但在香港人眼里,留在香港可能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保障。
旗开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