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上半年闻道资本,深圳在公共交通客运量上,首次完成对广州的历史性反超!
根据深圳、广州交通运输局的官方数据,今年1-6月的公共交通客运量(包括地铁、出租车、网约车、有轨电车等)为:
深圳:23.03亿人次
广州:21.99亿人次
也就是说,仅仅半年时间,深圳的客运量就超越了广州1.04亿人次。
可能大家对这个数据的分量没有概念,我们把时间往前推一年:
2024年,深圳全年公共交通客运总量41.66亿人次,比上年增长9.2%
2024年,广州全年公共交通客运总量46.14亿人次,比上年增长1.1%
在去年,深圳还不是广州的对手,公交客运量全年相差4.48亿人次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去广州的增速是1.1%,而深圳的增速高达9.2%,接近广州的9倍。
我们再把时间往前推六年:2019年,深圳的全市公共交通客运量,只有广州的65.5%。如今,深圳却实现了对广州4.7%的反超。
再看一个数据:
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6月份数据,深圳地铁在客运量和进站人次上,均已超越广州。深圳地铁的客运强度排名全国第一,遥遥领先。
下面这张图,直观地展示了2015年至2024年,两座城市在轨道交通客运量上的演变:
2019年是分水岭。疫情前,广州的领先优势明显,2019年,广州33.1亿人次vs深圳20.32亿人次。疫情后,深圳展现出惊人的恢复力,到2024年末,两者的年客运量已几乎持平,差距微乎其微。
这期间,深圳和广州的地铁运营里程都在快速延伸闻道资本,截至今年6月,深圳的地铁运营里程已经接近广州的80%。
上面数据讲了这么多,公共交通客运量、地铁客运量,究竟意味着什么?我们为什么要关注这项数据?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看到的许多经济数据,或多或少都经过了“美颜”和“滤镜”,通人很难感知其真实温度。
但城市的公共交通客流相对真实可靠,每一次刷卡进站,背后可能是一次就业机会,一笔真实的消费,一次关键的商务拜访。
判断一座城市的真实活力,最可靠的指标之一就是“人气”。而公共交通客运量,正是“人气”最精准、最没有水分的量化指标。
因此,深圳客运量的历史性反超,本质是城市吸引力和未来潜力的反超。
深圳人气为何越来越旺?
人口流动的本质,是跟随产业和就业机会。
深圳旺盛的人气,首先源于其持续向好的经济产业,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。
2025上半年,深圳GDP实现5.1%的增长。拉动增长的主力,正是服务业(+6.1%)和金融业(+10.9%)。这些行业创造了大量高薪酬、高附加值的就业岗位,持续吸引着全国最优秀的年轻人。
深圳经济的持续向上,还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视角解读:
第一,企业用脚投票,资本用钱投票。
上半年,深圳新设企业17万户,同比增长13.7%。其中,外资企业的增幅高达51.5%!
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,这个数据极具含金量,背后是全球资本对深圳未来的信心。
第二,深圳智造风靡全球。
深圳的民营企业,在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上表现极为亮眼,上半年出口1798.6亿元,同比增长16%。
从雷鸟创新风靡北美、销量暴增400%的AR眼镜,到银星智能借全球智能家居需求升温、出口增长30%的扫地机器人,深圳的创新产品正在走向世界。
一个能诞生如此多明星产品的城市,必然是创业者和工程师的聚集地。
第三,作为湾区龙头,虹吸和辐射效应持续增强。
每逢周末或节假日,罗湖口岸、莲塘口岸、福田口岸、深圳湾口岸便上演着“港人北上”消费热潮。
香港人涌入深圳各大商场,喝一杯喜茶,吃一顿火锅,或是在山姆会员店里扫货。
据统计,五一期间,仅K11商场四天的日均客流量就突破15万人次。上半年,外籍人员在深非现金支付交易118.10亿元,同比增长35%,这是深圳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有力证明。
另一方面,通过深中通道等基建,深圳正向珠江西岸辐射经济影响力。
自深中通道开通以来,珠江口两岸车流如织,构成了一道繁忙的风景线。伶仃洋上,深中通道连接的不仅是生活,更是产业链的重构。
一边是粤西的产业资源涌入深圳寻求技术、资本和市场;另一边,则是深圳的企业家,将生产线和新基地布局到营商成本更优的中山、江门。
总而言之,深圳正成为一线城市中人气飙升最快的城市之一。人气越来越旺的背后,则是其独特的经济结构与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在持续发力。
未来,谁能为年轻人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,谁能培育出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,谁就能在城市竞争中,赢得先机。
从这个角度看,深圳,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。
旗开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